近日,四川省卫健委发布了《四川省卫生健康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2025年阶段性目标:加快建设“健康四川数据大脑”,以“五个一”(一云、一网、一平台、一体系、一大脑)为重点,加速推进高速泛在、云网融合、集约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行业专网和云服务体系。统筹建设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基本实现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接入全覆盖。同时,《行动计划》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从资金、人才、政策与机制等方面强化信息化保障力度, 各级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医院,要独立设置或由院领导兼任首席信息官,统筹推进院内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5项行动、22项具体任务。这5项行动分别是:信息化基础建设行动、“互联网+”服务体系重塑行动、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行动、健康医疗数据深度应用行动、网络与信息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具体内容如下:
加快建设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基础支撑和服务功能,到2025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的技术中台、管理统一的数据中台、服务统一的业务中台,整合人口家庭、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监测、应急指挥、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逐步完善市级平台功能,规范接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功能一致、融合开放、上下协同、授权分管的平台体系,实现数据汇聚共享、服务协同办理。统筹推进行业信息系统集约共享、上下协同,市(州)新建改建重要信息系统时,相关技术方案需征求省级意见。统筹规划省市两级节点,建设以政务云为基础、行业云为主体、私有云为补充、多云协同发展的卫生健康云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和院内应用系统迁移上云, 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HIS系统、医学影像数据、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信息系统分步上云,探索社会办医疗机构HIS系统和应用系统整体云化应用。依托“5G+医疗健康”远程应用体系,构建全省卫生健康行业专网,加强视频会议、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培训等场景应用。到2023年,远程应用“一张网”覆盖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和有条件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到2025年,覆盖所有医联体、县级公立医院和有条件的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互联共享、省市协同,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数据库等。依托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汇集卫生健康行业数据资源,开展基础数据治理,形成行业数据资源目录。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政策,规范数据应用,强化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放和共享。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平台,探索和开展科研、临床、产业的大数据应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汇集全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数据资源湖。强化标准应用和建设成效评价,推动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标准与规范的贯彻执行和落地应用,发挥标准的规范、引领和支撑作用。 推广统一的病案首页、医学名词、疾病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等标准“四统一”。探索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建设。做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和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推进信息化标准评价一体化。 到2025年,力争60%以上三级公立医院达到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其中三甲公立医院达到80%以上;推动国家委在川、省直属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领头医院达到五级水平。促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医疗健康机器人等在急诊急救、远程诊断、医院管理、健康管理等领域的重点应用创新。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互联网+托育服务”、智慧医养、在线医学教育等服务加速应用,鼓励运用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开展慢性病患者、孕产妇、一老一小、心理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健康体征动态监测,及时推送监测预警信息。探索医疗、医保、药店信息共享,构建医师开方、药师审核、机构配药、物流配送或患者就近取药的院内外、上下线紧密结合的药事服务模式。
持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推动医疗机构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覆盖就诊全流程的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规范发展互联网医院,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复诊、审方、用药指导、心理与健康状况评估等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的连续服务。 到2025年,全省建成350家以上互联网医院;85%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分时段预约、候诊提醒、检查检验结果自助查询、移动支付等便民服务;优化省级健康医疗服务门户“天府医健通”,整合接入各市(州)健康医疗服务门户,基本形成省市两级便民服务门户体系。发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性载体作用,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为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有序向个人开放。开展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服务,探索线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破除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数字鸿沟”障碍,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重点,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推动线上便捷化服务与线下人性化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出生医学证明系统、医院妇产儿科门诊及住院电子病历的互联互通,加强婚前、孕前、孕期保健及住院分娩、婴幼儿保健、新生儿疾病筛诊、妇女“两癌”筛诊与防治等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信息化支撑。加强生育和人口形势监测研判,推动全员人口信息协同采集。到2025年,省健康档案云服务平台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达80%,重点人群电子化签约率达85%,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健康档案查询服务。加快省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建设,完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功能框架建设和部署,整合现有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精神卫生监测、职业病监测、爱国卫生等业务系统,到2024年,实现全省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及统筹管理。推进建设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横向联通教育、海关监测数据以及口岸异常症状送医、特定药品销售、冷链食品检测、互联网舆情等多源数据,纵向贯通区域内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等传染病相关机构信息,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构建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与数据共享。健全完善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清单和协调机制,加强身份认证、电子印章等基础支撑,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因素行业身份认证体系,扩大政务共享服务,拓展网上办事场景化服务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广“出生一件事”联办等便民服务,统筹推进电子证照建设应用。推动医疗健康数据向基层回流,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完善医疗“三监管”平台,加强监管事项与医疗机构业务联动,开展重点监管事项事中预警。到2025年,50%市(州)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优化“智慧卫监”系统,运用非现场、物联感知、掌上移动等线上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接入医疗废物在线平台,实现医废在线监管,到2023年,除三州外18个市辖区内医疗机构接入率达50%,三州达30%,疾控机构和采供血机构接入率达100%。推广应用公立医院药品使用监测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流程智能监管体系。建设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联通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馆、中医药科研院所等,形成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加快补齐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短板,加强中医辩证论证、非药物疗法等特色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中药饮片代煎配送等便民服务功能,打造20-30个“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支持各地依托医联体建设中医治未病信息平台,推动体质辨识与评估、健康咨询、中医特色干预等中医药服务进家庭。
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市协同建设卫生健康行业云,分级汇聚各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等数据,对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院内信息系统,依托电子健康档案实现省内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共享。建立川渝卫生健康信息互通共享路径,推进川渝检验检查结果信息互通共享。 到2025年,依托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省级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索引库,基本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省内调阅。优化电子健康卡在医疗健康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和流程,实现挂号、缴费、取药、入院办理、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就诊全流程“一码通用”。以电子健康卡为身份主索引,拓展电子健康卡在卫生健康数据归集、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在线信息查询、健康教育、血液管理等领域的使用,逐步实现卫生健康行业内一码通用。推进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推动与医保电子凭证融合应用,逐步拓展电子健康卡跨地区、跨部门应用。 到2025年,全省90%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全流程“扫码就医”。加强部门间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整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与120急救调度资源,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急救医疗资源响应及调度能力。加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系统与院内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加强患者信息共享、远程急救指导和院内急救准备。到2025年,各市(州)建立统一指挥、功能完备、响应迅速、协同高效、处置有力的急救信息化系统,形成衔接有序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服务通道。积极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基于医院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推动院内信息集成共享,实现院内医疗服务、物流供应、财务结算、科研教学、人员设备等一体化管理,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效率。推进医院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对医疗业务、惠民服务、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科学决策的一体化支撑。鼓励医院在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5G、物联网、IPV6等信息技术与终端设备、边缘计算、院前移动急救等设施设备融合建设,探索院内、院外信息系统融合部署,线上、线下服务一体化发展。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防治一体、专全协同的业务特色,探索制定智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建,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协同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探索推进川渝智慧医院共建共享。 到 2025年,全省累计建成250家以上智慧医院。强化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一体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云化部署及应用,构建标准统一的服务能力开放体系,通过省级共建共享的基层应用生态补齐基层信息化短板,拓展升级EMR、LIS、PACS、便民服务等核心应用,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服务体系,支撑医防融合、全专协同服务数字化转型。到2025年,乡村一体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云化部署的区(县)占比60%。加强数字医共体建设,提升医共体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基于医共体业务协同集成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信息系统融合。推动建立异构系统共享协同技术规范,实现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全专协同签约、区域医学影像、区域临床检验、区域心电诊断、远程会诊等应用上下联动和实时协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到2025年,医共体内异构信息系统共享协同比例达60%,医共体间异构系统共享协同比例达40%。
整合人口家庭、卫生资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行业数据,加强与公安、民政、医保、药监等数据对接,按照“一数一源”,开展数据清洗、关联、比对、校验、更新,形成全省统一合规、高质可信的医疗健康大数据湖。探索建设“省级中心+区域中心”协同发展体系,推进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建设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鼓励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系统和资源整合,强化数据分析应用,依法合规开展数据治理。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级分类资源目录,打通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数据共享通道,逐步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分步有序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公共卫生、新业态应用、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流通应用,探索构建健康大数据运营管理机制,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大数据应用隐私保护、权属保护和安全保护,应用隐私计算、可信计算等新技术,探索“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等范式,构建惠民、惠医、惠企、惠政的数据资产。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联合创新、共建共享,鼓励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开展卫生健康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打造产、学、研、医协同应用平台。探索医疗健康服务生态,推进医疗健康与体育、旅游、餐饮、康养、金融、环境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商保领域应用,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医药研发和生产、医药流通和销售、智能穿戴设备、中医健康管理等方向的应用创新,向公众提供更丰富的健康知识产品、智能产品和服务产品,营造数字健康良好发展的生态。依法依规完善统计调查制度,逐步构建覆盖卫生健康资源、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居民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行业综合治理、健康产业发展等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统计调查体系。健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分级建立统计数据质控中心,强化数据质控。强化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围绕健康四川、公共卫生安全、深化医改等重点领域,开展以统计调查数据为基础的监测预警和分析评价工作,为医疗健康发展靶向施策提供数据支撑。优化数据采集模式,试点开展统计数据一键直采、实时推送、同采共用。 到2025年,10家以上三级公立医院实现卫生健康统计数据一体化智能采集与分析。
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的原则,完善人防、物防、技防、制防、时防等防护制度。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及测评,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医院三级信息系统等保测评率达80%。逐步推广卫生健康行业商用密码应用,按国家要求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密码应用与安全性评估。加强信息系统终端管理,强化信息系统建设、运维服务商监管,明确服务边界,指定本单位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最高管理权限,按照最小必要原则对运维人员进行精细化授权,防范越权访问风险。落实网络安全保护“三化六防”措施,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网络安全综合防御体系。加强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态势监测预警、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身份认证、访问控制、信息传输和存储加密保护等措施,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及风险评估,提升网络安全事件预警能力。 到2025年,全省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检测高危预警处置完成率达100%、及时率达90%。加强医疗健康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建立健全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提供、公开等制度。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强化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等数据保护,规范身份信息、隐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收集使用,加强医疗健康数据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流动管理和重要数据出境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