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以入选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为契机,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着力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努力构建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
首先,调整加强县医改领导小组,实行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其次,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管办分开,结合县实际,出台了《襄城县医疗健康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章程》,理清了管办职责。
第三,制定了县医管委、县卫健委、医疗健康集团及成员单位责权清单,落实医共体经营管理自主权,建立了制度保障。县医管委通过定期例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有效的协同推进工作合力。
医共体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疗机构“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
总体思路是通过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优化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双下沉”“两提升”,形成“小病就近治、常见病慢性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未病共同防”的有序就医格局。
2019年9月成立襄城县医疗健康集团,由县人民医院牵头,16家乡镇卫生院挂牌医疗健康集团分院,实行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行、同质化化服务。乡镇卫生院院长变身为分院执行院长,分院人员由总院统一招聘、考核和培训。在保持成员单位机构名称、性质、编制、法人资格、职责任务、政府投入、优惠政策“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信息、绩效、药械“七统一”管理,成立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六大共享中心,提供同质化服务,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服务贯通。
通过有效整合各医疗机构资源,协同管理,初步实现了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纵横联动,管理同质化的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疗健康集团统一布防,定期督导,构建有序的分级防控格局,为该县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筑起了坚固防线。
围绕“县级医院看大病、乡镇卫生院治小病、村卫生室防未病”的思路和功能定位,区别提升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在县一级,依托县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五大中心”建设,中医服务能力提升工作,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县创建省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7个,县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建设通过评审验收并晋升首批县级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院获评二级甲等中医院,逐步实现了“县强”目标。
在乡一级,依托“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通过县医疗健康集团学术讲座、坐诊查房、“院科帮扶”、“名医回乡”、科室共建等“传、帮、带”方式,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截至2020年底,下派专业技术人员346人次,业务指导1175人次,免费培训乡镇卫生院医生54人。并统筹使用800万元抗疫资金,为全县乡镇卫生院建设发热门诊5个、发热哨点诊室11个。2020年,颍阳镇卫生院获评“优质基层服务行”活动推荐标准,茨沟等6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乡活”目标。
在村一级,依托村卫生室“清零行动”,使全县常住人口8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部拥有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合格村医。扎实开展“一村一医”医师包村活动,下派医务人员驻村诊疗。利用666万元转移支付资金,为村卫生室购置全自动血压计、血糖仪、健康体检机、心电采集盒、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并为村医办理医疗责任险和安装网络宽带,进一步筑牢了卫生健康村级网底,做到了“村稳”。
区域信息化是紧密型医共体资源共享、同质化管理的技术支撑和根本保证。
2019年11月,一期投资2470万元,建成了涵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远程协同服务、互联网线上服务、“健康大襄城”公众服务等共计22个系统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铺设了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专网,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现了基层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为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2020年度,影像中心为基层医疗机构诊断11443例,心电中心完成诊断5778例,医共体内双向转诊病人300多例。
目前,襄城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财政保障、组织架构、人事制度、医保支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将根据全省、全市卫生健康大会精神,着力做到“五个坚持”,为全市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路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