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案例112】伊宁:县外转诊率从45%降低到13%,高效铸起分级诊疗新秩序
时间:2023-09-07 14:52:07 点击:次
2017年8月,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实际情况,伊宁县正式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各项工作。优化医疗结构和布局,建立统一的质控标准,实施人、财、物、行政运行一体化管理,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共接收两所分院上转的病人789例,下送病人560余例;县外转诊率从45%降低到13%。安排各专业组主任及高级职称人员开展查房、坐诊共计985人次,门诊接诊患者就诊4100余人次;开展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手术102例,为356名患者节约资金约24000余元。2017年7月,伊宁县医改考察组前往库车县和焉耆县就县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考察学习。2017年8月,参照、考察、学习经验,结合伊宁县实际,下发了《伊宁县构建医疗共同体实行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正式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各项工作。2017年10月,选取全县人口最多和覆盖面最广的两个乡镇进行试点工作,并制定了《伊宁县人民医院、墩麻扎镇中心卫生院、愉群翁回族乡中心卫生院组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2019年9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实行了医共体工作的全覆盖,全县20个乡镇均挂牌成立医共体分院。在医共体实施过程中,重新调整和明确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总院逐渐向提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和科研教学转变;分院逐渐向提供常见多发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转变。根据当地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需求,医共体内部合理调配人员开展帮扶及诊疗服务,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建立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药事、行政管理、基本及重大公共卫生质量控制体系,各专业组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制定按月督导质控计划,每季度通过医疗质量通报大会反馈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各项检查、检验指标的质控,形成统一质控标准,在医共体内部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资源互通、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逐步增强医务人员依法执业和医疗安全管理意识,规范诊疗活动,提升病历内涵质量,规范用药安全,做到检查合理、用药规范、诊断准确,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就医,合理分流患者,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严格落实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建立完善各项医院规章制度。截至2021年初,安排各专业组主任及高级职称人员开展查房、坐诊165次共计985人次,组织科内大查房86次,科内病历讨论56次,门诊接诊患者就诊4100余人次。同时,放置到墩麻扎分院的双排CT已经完成近近万例患者的检查,完成远程会诊560人次,完成远程心电会诊11562例;通过对两所分院手术室评估并完善相关医疗设备后,开展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手术102例,与两所分院采取统一质控标准,实施检查结果互认制度,为356名患者节约资金约24000余元;为上转下送患者开辟绿色通道,成立医共体以来,共接收两所分院上转的病人789例,下送病人560余例。 下派中层业务骨干担任分院领导,协助分院提升管理能力,长期对口帮扶人员15人,医共体内部实施人、财、物、行政运行一体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医共体成员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人员培训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实现“管理共同体”。按照“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连续服务”的原则,建立上下转诊绿色通道,合理分流患者,形成有效的“责任共同体”。实施资源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分院检查、总院诊断”的模式。建立医共体内基层医务人员到总院进修和培训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共体内部信息互联互通。实施消毒供应和药品集中物流配送制度,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同服务县域广大群众,打造服务共同体。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实现城乡居民医保资金“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下按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促进医共体内部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构建利益共同体;随着县域医共体各项工作的持续推进,逐步形成“目标、服务、管理、责任、利益”五大共同体,进一步促使基层医疗机构在做好基本及重大公共卫生的同时,大大提升分院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伊宁县广大群众在分院以一级医院的收费享受到县级二级医院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真正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病人和健康为中心”转变,合理分流患者,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就医,做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县外转诊率从45%降低到13%。